荧光增白剂是什么?

2018-09-29

荧光剂,又名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吸收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 




其作用是把制品吸收的不可见的紫外线辐射转变成紫蓝色的荧光辐射,与原有的黄光辐射互为补色成为白光,提升产品在日光下的白度。增白剂已经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洗衣粉、洗衣液、肥皂、橡胶、塑料、颜料和油漆等方面。


增白原理 荧光增白剂的结构基本特征是:相对大的共轭体系,平面性和反式结构,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光谱性能必定是很强的紫外吸收,而一般的白色物品一般对可见光(波长范围400-800nm)中的蓝光(450-480nm)有轻微吸收,而造成蓝色不足,使其略带黄色,由于白度受到影响而给人以陈旧不洁之感。为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使物品增白、增艳。


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蓝增白,即向预增白的物品中加入少量蓝色颜料(如群青),通过增加蓝色光部分的反射来遮盖基体的微黄色,使其显得更白加蓝。虽可增白,但一则效果有限,二则由于总的反射光量减少,使得亮度有所降低,物品色泽变暗。


另一种方法是化学漂白,通过对带有色素的物体表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因此,对纤维素不可避免有破坏作用,而且漂白后的物体带有黄色头,影响视觉感受。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现荧光增白剂弥补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并显示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能吸收紫外光并激发出蓝色或蓝紫色荧光的化合物,吸附有荧光增白剂的物质,一方面能将照射在物体上的可见光反射出来,同时还能将吸收的不可见紫外光(波长为300-400nm)转化为蓝色或蓝紫光的可见光发射出来,蓝色和黄色互为补色,因而物品基体的黄色,使其显得洁白、艳丽。


另一方面增加了物体对光线的发射率,发射光的强度超过了投射于被处理物上原来可见光的强度。所以,人们用眼睛看上去物体的白度增加了,从而达到增白的目的。 结构及分类 作为荧光增白剂,其分子都具有π电子形成的平面共轭体系,结构如下:-C=C-C=C-C=C-或-N=C-C=N-C=C-,而两类结构的化合物吸收紫外线后,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活泼态,在短时间内又回到基态,可放出波长为420-450nm的荧光。


根据1982年“染料索引”收录的359只荧光增白剂,有一定实用价值的FWA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二苯乙烯型、香豆素型、吡唑啉型、苯并恶唑型、二甲酰亚胺型五大类。